高一的時候我們班導規定我們看一本小說:《Kira-Kira》在2004年初版,便在2005年贏得美國紐伯瑞獎。用字簡單,描寫小孩的視野很細膩。我跟老師說在小說裡面我的罩門大概是老人或小孩,雖然那個時候說得不清不楚,老師卻清楚我要的是什麼感覺,馬上推薦我看《The Remains of the Day》。
事隔一兩年,在把小說拿起來看,先感到無法形容的勝利感。以前我還只能停留在第一頁猛查字典,現在享受的流暢當然很過癮。
故事的架構是一名男管家的回憶,用過去現在交錯的方式呈現,是很常用的手法。用來呼應這本書的主題,恰到好處,因為主角的職業生涯漫長,所有的回憶娓娓道來,反而能避免冗贅,並適時添加亮點。其中有幾個畫面還刻意延長時間,創造出來的想像很深刻。從敘述者的語氣中,又可以襯托過去的事件中,主角的心境。
相較之下我認為:電影沒有把上述小說的優點表現出來。小說中倒敘法創造出來的感覺很難在電影裡面展現,畫面的節奏也讓我覺得拖泥帶水。其中幾個片段,在小說裡面我很喜歡,搬到大螢幕上面讓我很失望。大致上來說房子外觀、汽車、服裝有達到我的想像,但房子的裝潢讓我覺得有點噁心,Mr Stevens長得不是我心目中的樣子,我倒認為Mr Stevens senior演得好。雖然電影有很多缺點,但它塑造的故事很完整,相較原著,整體沒有偏差太大。
我花了一段長時間才看完,最近下午卯起來看,在書桌、客廳,倒在床上、沙發上,沒開冷氣,開窗戶。讀著讀著發現,夏天其實沒有想像中熱,躺在沙發上的角度剛剛好看到外面的電線桿,藍天,時暗時亮的室內(沒開燈)。書中的場景,慢慢讀,緩慢流動,是長日將盡,一切不急不徐的氛圍。
看了電影又上維基百科看條目,連到石黑一雄的BBC訪問。聽他講他的構想,原先並不是管家這個角色。他先有個很大的構想:想像一個人為某件事情或工作,付出一生,結局卻不如人預料。但我個人喜歡把重點放在回憶,不一定要懊悔,可能年紀的關係我們想的主題不太一樣。但是從不同主題剖析這本書,都不可否認地感到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書裡面的一些句子更讓我直接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知道石黑一雄有沒有讀過。
其實他根本不認識任何管家,在他寫書之前。不知道真的管家寫給他的信內容長怎樣。不過,是不是寫實,對這本書來說大概只會往上加分不會扣分,因為重點不在此。喜歡這本小說的人多少喜歡其中懷舊的風格、侃侃而談的味道。
好了,收拾收拾繼續往下本書前進(先不論下本書要讀多久),還是不要挑太難的書免得看了痛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留「閱畢」兩字也行。要不然,就當作留言版使用。(攤手)
如果上面內文看起來很纖細脆弱以至於閣下不忍心吐槽,那我只好自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