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03, 2011

[專題]哲蓋期中報告

自由與荒謬
(本來不想貼上來,後來發現其實沒什麼好害羞的,以前總是蠢)

一、問題

“There is but one truly serious philosophical problem, and that is suicide.”1

近代西方哲學思想經常圍繞存在的議題,存在主義已經普遍為大眾所知。然而在社會新聞裡時常出現自殺的新聞,動機更廣泛攙雜存在主義的思想。這類的自殺無關道德,並非殺身成仁,不是武士道的精神,對當事者而言更無法視之為逃避人生現實,或企圖解脫。本文嘗試釐清存在主義的基本想法,並解釋其影響自殺行為的可能原因。


二、自由

“The For-itself is free, and its Freedom is to itself its own limit. To be free is to be condemned to be free.”2

沙特的存在主義強調自由,反抗決定論。背後的理論支撐主要有「為己存有」與「自為存有」的二元思想,和「自欺」。人如果確立了自己的本質、信仰,或說最終存在的意義,對沙特來說便是自欺的表現。「為己存有」無法達到「自為存有」,然而人卻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完整。所以沙特所謂的「不選擇即是一種選擇」背後的意涵是:人不可避免「必須」造就自己。
所以,焦慮跟孤獨是意識到自己的自欺產生的情緒,顯然,沙特並沒有走向悲觀的哲學思想,恰好相反,他相信在存在先於本質的情況下,人「不可避免的自由」雖然沈重,卻代表人可以真正的解脫傳統價值觀的束縛。

“What is freedom? That one has the will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oneself.”3

尼采大致上來說是一個宿命論者。事實上,有沒有「自由意志」對尼采的「自我超越」不互相抵觸。尼采是用不斷的川流(ein beständiger Fluss)來解釋意識主體的狀態。所謂的自由並不是擺脫命運的糾纏。在他晚年提出的「熱愛命運(amor fati)」與「永恆復現(ewige Wiederkehr)」表示:面對命運、人生的苦難或歡樂,最後能夠義無返顧的接受,並昇華成愛。永恆復現的觀念便可以粗淺地解釋為:即便時光能重來,他仍選會選擇相同的命運,並且不會感到厭煩冷漠。相較於卡謬的薛西弗斯(自發性地賦予價值),顯然更積極。
現代社會中以體現自由為理由,以自殺作為自由意志的最高體現,似乎難以令人信服。因為決定「自殺」與決定「其他動作」並沒有不同,也就是說自殺所表現的自由在眾多存在主義的學說裡面幾乎沒有太大的關聯,「存在」與「活著」的觀念不能混為一談,企圖以自殺解脫生命的纏繞與操弄無疑是種「自認為的」自由跟妄想。




三、荒謬

“L'homme est une passion inutile. (Man is a useless passion.)”4

絕大部份存在主義的作品裡面,都蘊涵著人的無望、無意義感。換言之荒謬才是存在主義思想裡面自殺最根本的精神,也最難解決。過去人能夠透過宗教得到心靈的慰藉,但是時代的演進,當代思潮對於過去的種種價值進行再檢討的同時,容易失去信心和信仰。
即便在過去,這種懷疑雖然存在,能把懷疑推展到極致的虛無的思想從未如此盛行,卻又在人類文明的發展當中看起來不可避免。
卡謬以薛西弗斯(Sisyphus)為例,強調人的自由應該是精神上的自由。在宿命的擺弄之下薛西弗斯一日復一日推石。跟沙特一樣,認為存在沒有終極的意義,宛如推石的工作,但是薛西弗斯要自己賦予工作價值。
沙特雖然與卡謬不相合,以自欺取消自己被賦予的價值。人是存在先於本質,沙特形容的:彷彿感到自己被遺棄在一個有敵意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荒謬的,存在令人暈眩噁心。雖然他的文學作品裡面處處充滿這樣對存在的質疑,但是在思想上他卻清楚的明白這樣的荒謬是真實的,也是必須接受的。

“Wie man wird, was man ist. (Become who you are.)”5

尼采很早就拋棄叔本華代表的悲觀,在酒神(Dionysius)的形象裡面,尼采其實是積極的虛無主義。即便上帝已死,所代表的西方最高價值崩壞,生命顯得荒謬,但希臘悲劇式的精神仍體現在繼續活著的人身上。「超人」的思想無非是孤獨的,是衝破荒謬的意志。
我們不敢說現在的時代懷疑論比教徒多,甚至在教徒當中,這類存在主義引起的問題絕對是不可避免。上個時代的流行的難題傳承至今,也有無數偉大的人帶給我們啓發,這些問題值得自己去思考,消化吸收。
畢竟牽扯到存在或生存經常引起人的興趣,哈姆雷特裡面:「To be or not to be.」早已點出問題。我個人的確趨向:即使存在不自由,生命荒謬,人終究是解釋的高手,必定能尋找屬於自己的意義。或許有人認為存在本身沒有終極目標,那並不構成消極的充分理由。況且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一次思想上的變形,人生荒謬感與意義感是來回不停擺盪的兩端。

四、結論

從自由到荒謬,自殺的問題從純粹客觀的「自由」轉換為主觀個人的「荒謬」。涉及主觀的意義是宗教性的。即是形而上的問題人人都有想法及詮釋,認真思考的結果未必相同。自殺雖然是倫理的、道德的討論,卻直指人類存在的價值核心。
存在主義有辦法在自己的理論裡面解釋人繼續活著的理由。而提出死亡或自殺的問題,其實是一種直接且必要的手段。回到哈姆雷特說的「That is the question.」和卡謬的「one truly serious philosophical problem」可以得知,存在主義重視這種題目帶來劇烈的思考,以及對人生的反省。

1 Camus, Albert, 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Knopf, 1955)
2 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92) p.186 3
3 Nietzsche, Friedrich, the subtitle of Ecce Homo, Twilight of the Idols
4 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part 4, Ch. 2, III 5
5 Nietzsche, Friedrich, the subtitle of Ecce Homo

1 comment:

  1. 我剛剛發現第三點的註變得跟第五點一樣啊!(老師該不會發現吧?)

    ReplyDelete

留「閱畢」兩字也行。要不然,就當作留言版使用。(攤手)
如果上面內文看起來很纖細脆弱以至於閣下不忍心吐槽,那我只好自己來了。

[喔雷] 復仇者聯盟2 (2015) [負雷] 愛情生活 (2015) [好雷] 八月心風暴 (2013)

感謝梅莉史翠普讓我相信這世界仍是美好的,因為看完《復仇者2》的感想是:如果你想毀滅的世界是允許整棟電影院一天放三十場復仇者聯盟2的世界,那我們還是去死一死好了。美國隊長請你不要救了,帶鋼鐵人走吧,這不值得,因為我只有鋼鐵人講冷笑話的時候是醒著的。還有鷹眼的台詞好棒(世界正在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