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阿里山等日出的火車在五點行駛,外頭下雨,狹窄的車廂眾人神情茫然、冷漠、隨鐵軌搖晃,像平日通勤。車廂的擴音器放著過分快樂的中式音樂,笛子跟二胡呈紅金二色、扭得誇張,只是太小聲。窗外漆黑,玻璃上有霧。
據說日出很美,解說員講了他重複第一千次的笑點,還有有些檜木有打折、有的要回饋給我們台灣的年輕朋友。觀景台太遠了,道路阻且滑。三百六十度的木造檯子,只有一個升起的方向。就像昨天的日落,一窩蜂擠了過去,舉起幾十萬畫素的義眼怒目瞪視。光線及其最後照耀的景象太過殘忍,不敢直視。
「七點五分沒看到太陽」,上傳臉書或昭告親朋好友,夙夜匪懈,終將打卡順利。鞋襪俱濕,再過十分鐘火車要回程了。
火車誤點了。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 Macbeth
December 31, 2012
December 27, 2012
[散文]沈思者與詩⼈
序
才不過一千多字的心得報告讓我煩惱了一個禮拜,不是因為寫不出來,是因為材料的切割實在太花手工。醞釀醞釀了好幾天,在一堂不是很重要的課我心無旁騖打完一千五百字。事後才將引言典故查清楚、安插些劇情、刪掉無關緊要的話,方知綴文之難。這篇本來也是帶著「文青教你寫聯考作文」諷刺心態寫成的,在英文裡面諷刺有兩個名詞irony跟sarcasm,當然前後者的差別很有趣,我也講不清楚,大概就是冷嘲跟熱諷的區別吧?要知道,喜歡貫穿典故化用名言都是寫作的壞習慣,但是偏偏有人就能點石成金、有人自曝其短。至少,典故的誤用與巧用在我的看法裡面,只要不太依賴那些箴言即可,這樣錯用也不會尷尬。你知道,那些都只是名相(我還色即是空勒)。交作業的那天我把報告印出來,又在一堂滿重要的課上無聊拿出來看,手癢忍不住又拿出紅筆來了,修得道貌岸然、噁心巴拉、愧對心中那虛無又反骨的一把尺。但對我來說這個練習相當的好(相當的好你個頭拉),至少對這作品產量稀少的季節,可以做個交代。
(序在這裡結束了,再來就沒有後設摟揪咪)
我們學校門口擺了一尊羅丹沈思者的銅像,身體蜷曲,手抵著下巴,眉頭深鎖。我曾經在入口大廳等待的時候仔細地去看看他介紹。沈思者原名叫做詩人,影射但丁。這件作品原本是地獄之門雕刻中較大的物件,指涉的當然是但丁著名的作品。不過我想到的卻是,原本稱作詩人的沈思者換了名字之後,突然聲名大噪了。是不是因為頭銜、名 稱、標籤使一個人的性質改變,如果有一天我失去名字,或失去指認事物的能力,我還算存在嗎?
回溯兒時的記憶,想記起最初獲得語言的時光,那個時候我怎麼知道「這是」跟「那是」代表什麼意思,語言是否像是羅素說的明確指稱唯一一個事物。想起來應該是不太可能。如果記憶最初的構成依賴語言,或與語言結構類似的編碼方式,我是否能記得一些最初開始是什麼?混沌初開是什麼?語言學家chomsky相信人類的語言機制先天存在,彷彿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一個大腦迴路、邏輯一致圓圈。我們與生俱來的理性和自由,夾帶著神聖且令人興奮的光芒。
與其說命名是科學的,不如說是神話的。神用語言創造光、創造了世界;亞當命名伊甸園裡的鳥獸花草;父母命名孩子;藝術家重新改寫世界。羅蘭巴特曾經說:「在描繪詩人時,你總會發現一名博物學家。」命名是獨斷的、定言令式的、神秘神聖。名字是賦予意義,構成世界基本的樣貌。就像在上生物課的時候講到了物種的命名,古典的拉丁 文,每個生物在生態圈裡面有各自的名份、親疏遠近。如果有人主張大猩猩應該有部分的人權,那就像是儒家所謂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同心圓地關照世界、散播愛。
史記上寫: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命名也是政治,賦予事物的意義不管 從哪方面看來都是權力,許多革命不見得是實際上物質的改變,而是對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女人依舊是女人只是終於進入數人頭遊戲;黑人依舊是黑人,只是他們終於被當作人看。「人生而自由平等」這句話賦予人自由的同時也定義了人。所有文字上、意義上的革命與反撲,包括弱勢的、需要同情的、社會寫實的,都夾帶一種正義的正氣。而正義的象徵通常都是有力量的、光明的。希望與明亮,就是神話的起始,意義的誕生。
當冬天的太陽照進立夫大樓的大廳地板,金黃色大理石拱起那一尊漆黑的雕像。我想問詩人怎麼了?去了哪裡?尼采說詩人說太多謊了。是因為這樣沒有人相信嗎?沒有人相信的叫做瘋子,但是與瘋子不同的是,詩人知道瘋狂是什麼、現實是什麼?我也懷疑他們是否真的知道。謊言也是命名,但是隨即導向一種悖論,一旦跨越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或僅僅承認界線的存在,就難以回頭,走入故事。我想起一部小說的開頭:「別擔心,如果有人問起,我會說謊。」所以最後,詩人,你說謊了?
在博物館驚魂夜那部電影裡,所有館藏每夜復活。沈思者在晚上終於抬起頭起來了,伸個懶腰,擺出智障的健美姿勢吸引對面豐腴的裸女雕像。或許是說謊吧?我看不到雕像的眼睛,眼睛不會騙人。如果全世界都在等待沈思者張眼,開口吐露。我們屏息以待,期待格言、詩句、或「這一切只是夢」。
或許尼采說的說謊還包含了雙面的意義,謊言蘊含真實,如小說影射人生。我們太害怕太過畏懼沈思的詩人終究沒有在想什麼,因而害怕詩人。他不該存在於理想國、烏托邦、理型世界。坐在燦爛奪目的學術殿堂,高挑的立夫大廳,面對日夜如潮水的車流、太陽漸移,日復一日。
如果你沒有謊稱自己在沈思,還有人好奇你的想法嗎?還是你只是追隨時下的文藝青年,用模糊的語言與沈默、自欺欺人地仿作真理?所以最後,詩人,你說謊了嗎?
一所大學的校訓或箴言代表他們辦學的信念:Lux et Veritus(耶魯大學)字面上譯為:光明與真理。帶有力量的兩個字詞彷彿使人類有了靈性、受到祝福。我們的校訓是仁慎勤廉,有些多餘,因為光仁一字就有太多歷史的包袱,其他三個字偏偏冒出四維八德的感覺,或許是國中小的道德倫理教育太成功了,導致這些名詞聽起來意義不明。大學的自信與定位往往也來自最初的命名,求真與求仁的精神非常不同,但是名字此時已經模糊焦點了,變成巨大抽象的目標,也彷彿不存在。
平安夜的晚上立夫大樓長出一棵巨大的聖誕樹,聖誕燈亮著閃著,神話、習俗、命名與愛。背對著聖誕樹,那位曾經叫做詩人的沈思者繼續沈思。對於不能言說的,該永遠保持沈默。是這樣嗎?沒有回答。如果你正在沈思,用無聲的言語創造了另一個宇宙,千篇神話共用同一種結構。如果世界是一棵盤根錯節的大樹,最上面是否也閃耀著真理?
你在想什麼?沒有回答。
才不過一千多字的心得報告讓我煩惱了一個禮拜,不是因為寫不出來,是因為材料的切割實在太花手工。醞釀醞釀了好幾天,在一堂不是很重要的課我心無旁騖打完一千五百字。事後才將引言典故查清楚、安插些劇情、刪掉無關緊要的話,方知綴文之難。這篇本來也是帶著「文青教你寫聯考作文」諷刺心態寫成的,在英文裡面諷刺有兩個名詞irony跟sarcasm,當然前後者的差別很有趣,我也講不清楚,大概就是冷嘲跟熱諷的區別吧?要知道,喜歡貫穿典故化用名言都是寫作的壞習慣,但是偏偏有人就能點石成金、有人自曝其短。至少,典故的誤用與巧用在我的看法裡面,只要不太依賴那些箴言即可,這樣錯用也不會尷尬。你知道,那些都只是名相(我還色即是空勒)。交作業的那天我把報告印出來,又在一堂滿重要的課上無聊拿出來看,手癢忍不住又拿出紅筆來了,修得道貌岸然、噁心巴拉、愧對心中那虛無又反骨的一把尺。但對我來說這個練習相當的好(相當的好你個頭拉),至少對這作品產量稀少的季節,可以做個交代。
(序在這裡結束了,再來就沒有後設摟揪咪)
我們學校門口擺了一尊羅丹沈思者的銅像,身體蜷曲,手抵著下巴,眉頭深鎖。我曾經在入口大廳等待的時候仔細地去看看他介紹。沈思者原名叫做詩人,影射但丁。這件作品原本是地獄之門雕刻中較大的物件,指涉的當然是但丁著名的作品。不過我想到的卻是,原本稱作詩人的沈思者換了名字之後,突然聲名大噪了。是不是因為頭銜、名 稱、標籤使一個人的性質改變,如果有一天我失去名字,或失去指認事物的能力,我還算存在嗎?
回溯兒時的記憶,想記起最初獲得語言的時光,那個時候我怎麼知道「這是」跟「那是」代表什麼意思,語言是否像是羅素說的明確指稱唯一一個事物。想起來應該是不太可能。如果記憶最初的構成依賴語言,或與語言結構類似的編碼方式,我是否能記得一些最初開始是什麼?混沌初開是什麼?語言學家chomsky相信人類的語言機制先天存在,彷彿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一個大腦迴路、邏輯一致圓圈。我們與生俱來的理性和自由,夾帶著神聖且令人興奮的光芒。
與其說命名是科學的,不如說是神話的。神用語言創造光、創造了世界;亞當命名伊甸園裡的鳥獸花草;父母命名孩子;藝術家重新改寫世界。羅蘭巴特曾經說:「在描繪詩人時,你總會發現一名博物學家。」命名是獨斷的、定言令式的、神秘神聖。名字是賦予意義,構成世界基本的樣貌。就像在上生物課的時候講到了物種的命名,古典的拉丁 文,每個生物在生態圈裡面有各自的名份、親疏遠近。如果有人主張大猩猩應該有部分的人權,那就像是儒家所謂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同心圓地關照世界、散播愛。
史記上寫: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命名也是政治,賦予事物的意義不管 從哪方面看來都是權力,許多革命不見得是實際上物質的改變,而是對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女人依舊是女人只是終於進入數人頭遊戲;黑人依舊是黑人,只是他們終於被當作人看。「人生而自由平等」這句話賦予人自由的同時也定義了人。所有文字上、意義上的革命與反撲,包括弱勢的、需要同情的、社會寫實的,都夾帶一種正義的正氣。而正義的象徵通常都是有力量的、光明的。希望與明亮,就是神話的起始,意義的誕生。
當冬天的太陽照進立夫大樓的大廳地板,金黃色大理石拱起那一尊漆黑的雕像。我想問詩人怎麼了?去了哪裡?尼采說詩人說太多謊了。是因為這樣沒有人相信嗎?沒有人相信的叫做瘋子,但是與瘋子不同的是,詩人知道瘋狂是什麼、現實是什麼?我也懷疑他們是否真的知道。謊言也是命名,但是隨即導向一種悖論,一旦跨越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或僅僅承認界線的存在,就難以回頭,走入故事。我想起一部小說的開頭:「別擔心,如果有人問起,我會說謊。」所以最後,詩人,你說謊了?
在博物館驚魂夜那部電影裡,所有館藏每夜復活。沈思者在晚上終於抬起頭起來了,伸個懶腰,擺出智障的健美姿勢吸引對面豐腴的裸女雕像。或許是說謊吧?我看不到雕像的眼睛,眼睛不會騙人。如果全世界都在等待沈思者張眼,開口吐露。我們屏息以待,期待格言、詩句、或「這一切只是夢」。
或許尼采說的說謊還包含了雙面的意義,謊言蘊含真實,如小說影射人生。我們太害怕太過畏懼沈思的詩人終究沒有在想什麼,因而害怕詩人。他不該存在於理想國、烏托邦、理型世界。坐在燦爛奪目的學術殿堂,高挑的立夫大廳,面對日夜如潮水的車流、太陽漸移,日復一日。
如果你沒有謊稱自己在沈思,還有人好奇你的想法嗎?還是你只是追隨時下的文藝青年,用模糊的語言與沈默、自欺欺人地仿作真理?所以最後,詩人,你說謊了嗎?
一所大學的校訓或箴言代表他們辦學的信念:Lux et Veritus(耶魯大學)字面上譯為:光明與真理。帶有力量的兩個字詞彷彿使人類有了靈性、受到祝福。我們的校訓是仁慎勤廉,有些多餘,因為光仁一字就有太多歷史的包袱,其他三個字偏偏冒出四維八德的感覺,或許是國中小的道德倫理教育太成功了,導致這些名詞聽起來意義不明。大學的自信與定位往往也來自最初的命名,求真與求仁的精神非常不同,但是名字此時已經模糊焦點了,變成巨大抽象的目標,也彷彿不存在。
平安夜的晚上立夫大樓長出一棵巨大的聖誕樹,聖誕燈亮著閃著,神話、習俗、命名與愛。背對著聖誕樹,那位曾經叫做詩人的沈思者繼續沈思。對於不能言說的,該永遠保持沈默。是這樣嗎?沒有回答。如果你正在沈思,用無聲的言語創造了另一個宇宙,千篇神話共用同一種結構。如果世界是一棵盤根錯節的大樹,最上面是否也閃耀著真理?
你在想什麼?沒有回答。
December 17, 2012
[雜文]居無定所
像一個居無定所的人
住過家中每個角落
房子還算穩固
如果蝸牛可以遺棄自己的家
如果開心收拾
離開的速度是否會快點
如果我想起未繳的賬單
未討過的債
如果地址改了,還收的到嗎
如果最後一件行李只能用單手拿
該用哪一隻手扣上門把
該鎖門
該趕上莫名的紀錄片
該前往博物館觀賞別人在家被掩埋
該死
像個居無定所的人
抽離最後一件行李
沈重地壓在我身上
使我走得極緩慢
那是故意的
我回家了
住過家中每個角落
房子還算穩固
如果蝸牛可以遺棄自己的家
如果開心收拾
離開的速度是否會快點
如果我想起未繳的賬單
未討過的債
如果地址改了,還收的到嗎
如果最後一件行李只能用單手拿
該用哪一隻手扣上門把
該鎖門
該趕上莫名的紀錄片
該前往博物館觀賞別人在家被掩埋
該死
像個居無定所的人
抽離最後一件行李
沈重地壓在我身上
使我走得極緩慢
那是故意的
我回家了
[雜文]我們渴求的
富饒的海停止吸收月光
養不下太多太多動物
我們離岸太久
錨都丟掉了
日曬過後有些記憶結晶
有些潮溼的苦味
煮飯的時候有哪些可以吃
哪些有毒
過了這麼久應該要知道
什麼可以吃的
都形成嘔吐
為什麼沒人敢吃
當我曬乾、脫皮、飲用海水
海沸騰了
為什麼我不會痛
(夜裡看見倒影,北斗七星,凡劃過天際的都有方向,附帶預兆,結局。
結局只有一個
海被蒸乾彷彿巨大生物遺骸
到時後我慶幸
沒被消化
養不下太多太多動物
我們離岸太久
錨都丟掉了
日曬過後有些記憶結晶
有些潮溼的苦味
煮飯的時候有哪些可以吃
哪些有毒
過了這麼久應該要知道
什麼可以吃的
都形成嘔吐
為什麼沒人敢吃
當我曬乾、脫皮、飲用海水
海沸騰了
為什麼我不會痛
(夜裡看見倒影,北斗七星,凡劃過天際的都有方向,附帶預兆,結局。
結局只有一個
海被蒸乾彷彿巨大生物遺骸
到時後我慶幸
沒被消化
[雜文]醒來
第一遍我說
可能有彗星需要擁抱
沿路有沙、晴時多雲
請站在那裡
準備眼罩和手銬
先放棄視線
放棄逃命,放下手機
曬曬太陽,不要走
第二遍我說
海或許太寂寞
沙灘上的植物纏繞植物
忘了他們有根可以呼吸
假使一盆水自海上來
你們傳下去
那不代表血不代表死亡
那叫蒸發
第三遍我說
衣服收下來了沒有
它們滴水、流淚、顏色淡去
假使燃燒自胸口開始
子彈會留下什麼形狀
如果眨眼、扣扳機
都需要專注
行刑人的眼淚為什麼不一樣
一遍、兩遍、三遍之後
我就不會問你
世界到底清醒
或徹底壞了
可能有彗星需要擁抱
沿路有沙、晴時多雲
請站在那裡
準備眼罩和手銬
先放棄視線
放棄逃命,放下手機
曬曬太陽,不要走
第二遍我說
海或許太寂寞
沙灘上的植物纏繞植物
忘了他們有根可以呼吸
假使一盆水自海上來
你們傳下去
那不代表血不代表死亡
那叫蒸發
第三遍我說
衣服收下來了沒有
它們滴水、流淚、顏色淡去
假使燃燒自胸口開始
子彈會留下什麼形狀
如果眨眼、扣扳機
都需要專注
行刑人的眼淚為什麼不一樣
一遍、兩遍、三遍之後
我就不會問你
世界到底清醒
或徹底壞了
[雜文]致我們未能到場的
背向燈塔
站在海邊,變換季風的季節
像變換重心那像,準備起步
記得那道光,迎面照來
在鼻稜線上停留
如果我們記得
再爬高一點,臉上有霧
就可以不用去分辨哪些是眼淚
如果還能去郊遊
選一片沒掘過的草地
和衣躺下
吃完所有零食之後安心入睡
等隨機附贈的玩具被風雨肢解
就能倖免腐壞
還有我如何害怕有人
打斷無謂的頌詞
當我看穿蒼禿的額頭跟木然的臉
慶幸我離你很遠
未能及時參與背叛你的計劃
捏一下帽緣
那是約好的再見方式
站在海邊,變換季風的季節
像變換重心那像,準備起步
記得那道光,迎面照來
在鼻稜線上停留
如果我們記得
再爬高一點,臉上有霧
就可以不用去分辨哪些是眼淚
如果還能去郊遊
選一片沒掘過的草地
和衣躺下
吃完所有零食之後安心入睡
等隨機附贈的玩具被風雨肢解
就能倖免腐壞
還有我如何害怕有人
打斷無謂的頌詞
當我看穿蒼禿的額頭跟木然的臉
慶幸我離你很遠
未能及時參與背叛你的計劃
捏一下帽緣
那是約好的再見方式
December 16, 2012
[雜文]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航行,遠一點
悶雷陣陣,雲層很厚
船槳很輕幾乎沒有
而重沈到底,無法呼吸
如果不可以
站在岸邊因為風大危險
思考墜落與浮沈
哪種比較刺激
如果遠方有燈塔轉向這裡
向這裡笑著
看著我們就
莫名的生還了
又有誰會生氣?
重新上岸
復活並生出手腳
張開腮與嘴
同時尖叫
救命
如果可以
有圖鑒明史記載
最後物種的下落
不明,或省略
如果可以飛翔、潛水、漂浮
我選擇走路
悶雷陣陣,雲層很厚
船槳很輕幾乎沒有
而重沈到底,無法呼吸
如果不可以
站在岸邊因為風大危險
思考墜落與浮沈
哪種比較刺激
如果遠方有燈塔轉向這裡
向這裡笑著
看著我們就
莫名的生還了
又有誰會生氣?
重新上岸
復活並生出手腳
張開腮與嘴
同時尖叫
救命
如果可以
有圖鑒明史記載
最後物種的下落
不明,或省略
如果可以飛翔、潛水、漂浮
我選擇走路
[散文]機能美
那些最後留下來的,才是最美的。
不知道是我第幾次提到了,有一次我看同學的背包正後方有一個握把,我跟他說那好醜,他說我不懂得欣賞機能美。後來我想了很久,其實這個問題很有趣,到底什麼才是美感,裝飾?結構?顏色還是質地?
我不怎麼喜歡多餘的顏色跟裝飾,畢竟在欣賞極簡的現代,建築物一概灰階沒有例外,房間、身上、衣服鞋子電腦(甚至我還有一陣子把五彩繽紛的電腦全部調成黑白的),黑白照片有特殊的美感,屏棄一切色彩之後只留下明暗,陰陽二分那樣簡約優雅,對比強烈,情感也是。
有用的才是美,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一定會想起德國,有關工藝、品質、堅持的地方,與其說他們有什麼天生品味,不如說他們對於小的細節是專注的,像老是討論各個結構零件的評論家(雖然我越來越少看到有人這麼關注小細節了),評詩、評畫都用學院派刁鑽的眼光,屏棄無形不論專注現實,這些人我非常崇拜因為我做不到。
德國有一間設計學校好像叫做包浩斯,本來就主張工藝跟美學的不可分割(說錯了別怪我啊,我比較懶查資料),古典音樂裡面結構緊密的音階琶音,和聲轉調在結構上是有秩序的、嚴謹的,不過他們卻常令人感動。所謂的設計很多都是唱高調的,不過我也相信真正的設計絕對包含專注現實的部分。
討論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多餘的,是很細微的問題。為什麼有的東西只有一個功能,為什麼他不可以有這麼多功能。為什麼他一定要是這種形狀、這種顏色,不可以換個字體嗎?這句話擺在海報上面究竟有沒有必要。這些訊息是多餘的還是必要的。我聽說過有一個服裝設計師,工作室的牆上只掛了軍事用風衣的故事。什麼東西在最惡劣殘酷的情況下禁得起考驗,那就是最後留下來的東西,講了講,根本就是物競天擇。
那麼,美就只是一個合理化的過程了不是嗎?如果照這樣講所謂美感根本就是無中生有,批評家來騙錢糊口的東西(噢噢說溜嘴了)。耶什麼東西都可以回到二元論的話題好棒!(我不想寫了因為又是死胡同)
我記得我曾經在一個舞台的後台看到非常軍事化的壁燈,線條方正,黑線黃燈,我還是很喜歡那個造型,可能它帶有一點復古的味道。在他旁邊是一個閃亮的紅色數字鐘,有棱有角有非常巨大的鐘。在後台待命的時候隨著那個鐘心臟狂跳。舞台的簾幕、大小規格、音場設計都是為了滿足最好的效果。譬如教堂裡的管風琴,據說有些曲子必須在原創作的教堂聆聽,會有最好的聲音(感覺好像噱頭喔呵呵。
另一方面,有神秘感的美在於,最後留下來的東西,往往意想不到。比方詩句,相稱的押韻、相襯的意象,是不帶一根釘子地互相契合。或許出自錯覺或天生人腦迴路問題,那是神蹟、超自然的、用平凡見證不平凡的。
或許(又來到結論的時刻),不論懷疑虛無到什麼程度,生活生命創作該有的,是有話想說、有屁要放、是信仰的、屬靈的(蒲公英月刊的)。即便是說謊,因為那是最後留下的東西。
不知道是我第幾次提到了,有一次我看同學的背包正後方有一個握把,我跟他說那好醜,他說我不懂得欣賞機能美。後來我想了很久,其實這個問題很有趣,到底什麼才是美感,裝飾?結構?顏色還是質地?
我不怎麼喜歡多餘的顏色跟裝飾,畢竟在欣賞極簡的現代,建築物一概灰階沒有例外,房間、身上、衣服鞋子電腦(甚至我還有一陣子把五彩繽紛的電腦全部調成黑白的),黑白照片有特殊的美感,屏棄一切色彩之後只留下明暗,陰陽二分那樣簡約優雅,對比強烈,情感也是。
有用的才是美,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一定會想起德國,有關工藝、品質、堅持的地方,與其說他們有什麼天生品味,不如說他們對於小的細節是專注的,像老是討論各個結構零件的評論家(雖然我越來越少看到有人這麼關注小細節了),評詩、評畫都用學院派刁鑽的眼光,屏棄無形不論專注現實,這些人我非常崇拜因為我做不到。
德國有一間設計學校好像叫做包浩斯,本來就主張工藝跟美學的不可分割(說錯了別怪我啊,我比較懶查資料),古典音樂裡面結構緊密的音階琶音,和聲轉調在結構上是有秩序的、嚴謹的,不過他們卻常令人感動。所謂的設計很多都是唱高調的,不過我也相信真正的設計絕對包含專注現實的部分。
討論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多餘的,是很細微的問題。為什麼有的東西只有一個功能,為什麼他不可以有這麼多功能。為什麼他一定要是這種形狀、這種顏色,不可以換個字體嗎?這句話擺在海報上面究竟有沒有必要。這些訊息是多餘的還是必要的。我聽說過有一個服裝設計師,工作室的牆上只掛了軍事用風衣的故事。什麼東西在最惡劣殘酷的情況下禁得起考驗,那就是最後留下來的東西,講了講,根本就是物競天擇。
那麼,美就只是一個合理化的過程了不是嗎?如果照這樣講所謂美感根本就是無中生有,批評家來騙錢糊口的東西(噢噢說溜嘴了)。耶什麼東西都可以回到二元論的話題好棒!(我不想寫了因為又是死胡同)
我記得我曾經在一個舞台的後台看到非常軍事化的壁燈,線條方正,黑線黃燈,我還是很喜歡那個造型,可能它帶有一點復古的味道。在他旁邊是一個閃亮的紅色數字鐘,有棱有角有非常巨大的鐘。在後台待命的時候隨著那個鐘心臟狂跳。舞台的簾幕、大小規格、音場設計都是為了滿足最好的效果。譬如教堂裡的管風琴,據說有些曲子必須在原創作的教堂聆聽,會有最好的聲音(感覺好像噱頭喔呵呵。
另一方面,有神秘感的美在於,最後留下來的東西,往往意想不到。比方詩句,相稱的押韻、相襯的意象,是不帶一根釘子地互相契合。或許出自錯覺或天生人腦迴路問題,那是神蹟、超自然的、用平凡見證不平凡的。
或許(又來到結論的時刻),不論懷疑虛無到什麼程度,生活生命創作該有的,是有話想說、有屁要放、是信仰的、屬靈的(蒲公英月刊的)。即便是說謊,因為那是最後留下的東西。
December 03, 2012
[散文]外星語
往台北的高鐵上我的耳機放BBC新聞,免不了分心了,閉眼睡覺,字句斷斷續續進入腦中。那種感覺很奇怪,就像在調一架收音機一樣將注意力集中又放開,聽懂又不懂。那是一種外星語一樣,有不同的速度跟質感,卻講的是地球上發生的事情,每個用詞遣句都那麼陌生甚至詭異,令人感覺到寂寞。
我很喜歡講訓練聽力的事情,因為那是很辛苦漫長的過程,不管是好笑的影集還是嚴肅的新聞,你都會暴露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在這裡笑點不是笑點,諧音也早就變調了。如果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寂寞的,就是每次暈頭轉向以後,彷彿又多聽懂了些。終於可以以極緩慢的速度去追平一些應該要是天生的音感,另一套口語,另一種蠻不在乎的態度。
口試官在我面前出題,他問一句,我答兩分鐘。他是白人,頭髮鮮少也剪得極短,微笑著手中有碼表,用一種純正優雅的快接近英式頓挫的口音發問。兩分鐘,我所學的外星語已經被我拋在背後很久了,現在還有點吐不出來。咬字不夠清晰,造句頗破碎。早上考英文寫作的時候語感回來的一點,彷彿另一個人格,如果一個人曾經那麼仔細地去聽自己外語的聲調跟腔調。跟母語不一樣的,那是經過選擇的,有點低沈,聽起來欠扁,洋腔洋調。如果那只是稱職的模仿,為什麼還有認同、還有對錯、還有罪過。
坐在我旁邊跟我同時應考的partner講話較慢,捲舌音較輕,像所有台灣人的口音一樣,節奏急促破碎,音調控制不自然。我們輪流先後回答了同樣的問題,接著是合作題、整合題。我認為這是很完整的口試,比起對著錄音帶講話自然,仿造面試,而口試官並不是評分老師。他是訊息傳遞的終點:一位白人、過於寬容的微笑,並有著正統完美的腔調。
說起來,我的英文老師滿有個性的,講話喜歡帶著南方口音。台灣人,母語是台語所以國語平淺而澀,還有什麼比這樣的翻譯更恰當的?所謂自恃正統與標準不過是一種玩笑吧,遠離中原、飢餓、寒冷,語言早已備而不戰了。
等著必要且適當的時機,修煉成外星人,而且故意把尾巴露出來。
我很喜歡講訓練聽力的事情,因為那是很辛苦漫長的過程,不管是好笑的影集還是嚴肅的新聞,你都會暴露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在這裡笑點不是笑點,諧音也早就變調了。如果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寂寞的,就是每次暈頭轉向以後,彷彿又多聽懂了些。終於可以以極緩慢的速度去追平一些應該要是天生的音感,另一套口語,另一種蠻不在乎的態度。
口試官在我面前出題,他問一句,我答兩分鐘。他是白人,頭髮鮮少也剪得極短,微笑著手中有碼表,用一種純正優雅的快接近英式頓挫的口音發問。兩分鐘,我所學的外星語已經被我拋在背後很久了,現在還有點吐不出來。咬字不夠清晰,造句頗破碎。早上考英文寫作的時候語感回來的一點,彷彿另一個人格,如果一個人曾經那麼仔細地去聽自己外語的聲調跟腔調。跟母語不一樣的,那是經過選擇的,有點低沈,聽起來欠扁,洋腔洋調。如果那只是稱職的模仿,為什麼還有認同、還有對錯、還有罪過。
坐在我旁邊跟我同時應考的partner講話較慢,捲舌音較輕,像所有台灣人的口音一樣,節奏急促破碎,音調控制不自然。我們輪流先後回答了同樣的問題,接著是合作題、整合題。我認為這是很完整的口試,比起對著錄音帶講話自然,仿造面試,而口試官並不是評分老師。他是訊息傳遞的終點:一位白人、過於寬容的微笑,並有著正統完美的腔調。
說起來,我的英文老師滿有個性的,講話喜歡帶著南方口音。台灣人,母語是台語所以國語平淺而澀,還有什麼比這樣的翻譯更恰當的?所謂自恃正統與標準不過是一種玩笑吧,遠離中原、飢餓、寒冷,語言早已備而不戰了。
等著必要且適當的時機,修煉成外星人,而且故意把尾巴露出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喔雷] 復仇者聯盟2 (2015) [負雷] 愛情生活 (2015) [好雷] 八月心風暴 (2013)
感謝梅莉史翠普讓我相信這世界仍是美好的,因為看完《復仇者2》的感想是:如果你想毀滅的世界是允許整棟電影院一天放三十場復仇者聯盟2的世界,那我們還是去死一死好了。美國隊長請你不要救了,帶鋼鐵人走吧,這不值得,因為我只有鋼鐵人講冷笑話的時候是醒著的。還有鷹眼的台詞好棒(世界正在毀滅,...
-
『其實,能套用在電報上的詞彙很快便用盡,長時間的共同生活或痛苦的激情也立刻簡化成定期的公式化交流,如:「我很好,想你,愛你。」 然而我們當中有些人仍堅持寫信,並不斷想方設法要和外界聯絡上,到頭來也只是落得一場空。即使想出的方法中有幾個成功了,我們也全然不知情,因為收不到回音...
-
其實就只一直找林黛玉哭的理由,和賈寶玉這次又對誰發花癡。